|   

Mall
食時事:The food is good, the weather is nice, what have you been up to?

RM 168.75 RM 187.50 10%
(~USD$ 39.13)
Quantity
+
Model
9786269561858
Brand
島座放送有限公司
Status
Available Now
Delivery
Usually ships within 6-8 weeks
Delivery Fee
West Malaysia - RM 6.00
East Malaysia - RM 13.00
Australia, New Zealand - RM 159.77
Austria, Denmark, Finland, Ireland, Switzerland, Russia - RM 157.78
Brunei, Cambodia, Laos, Mongolia - RM 175.10
Rate for other regions/countries
Rewards
168 Points
Product Information

ISBN: 9786269561858

出版日期: 2023-09-21

作者: 陳郁文,鄭亭亭,安娜・埃倫施泰因,許哲瑜,李依佩 ,李奎壁,老李虎,林怡君 ,林國威,林沛瑩,伊娃瑪麗亞・夏勒 ,阿爾內・施密特,瑪麗亞・王爾德,吳權倫,陳琬尹

裝訂: 精裝.全彩印刷.192頁.19.

 

  ✦ 歡迎光臨藝術家俱樂部!✦
  ✦ 首部去中心化、滾動式發展的藝術家書 ✦
  ✦ 滾動路徑 ---> 北萊茵的西伐利亞邦美術館(Kunsthaus NRW) ---> 德國科隆臨時畫廊(Temporary Gallery Cologne) ---> 台北國際書展 ---> 台北國際藝術村 ---> 屏東小琉球 ---> 高雄文學館 ✦

  這是一本由近二十位不同背景的歐洲及台灣藝術家,在他們開設的俱樂部中,經跨國線上會議與線下面對面,使用去中心化的權力下放方式,討論關於歷史、媒體、美學及方法論,發展出一套框架,所留下的隨筆和想法。

  書中涵蓋台灣與歐洲藝術家間的最新書信往來(LETTER EXCHANGE CLUB),橫跨阿爾巴尼亞、德國、奧地利、台灣的食材所啟發的異國食譜(COOKING AS A METHOD),及藝術家與天氣專家間的非典型互動(WEATHER FORECAST CLUB)。

  在旅程路徑的終點,這本由藝術家製作的書,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美術書?藝術家書?藝術書籍的定義是什麼呢?
  這將留給您來決定。
 

 

作者簡介
陳郁文,鄭亭亭,安娜・埃倫施泰因,許哲瑜,李依佩 ,李奎壁,老李虎,林怡君 ,林國威,林沛瑩,伊娃瑪麗亞・夏勒 ,阿爾內・施密特,瑪麗亞・王爾德,吳權倫,陳琬尹



作者簡介



陳郁文(Sera Yu-Wen CHEN)


  2019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主要從事錄像、攝影以及新媒體創作,作品主題圍繞在城市觀察、環境以及文化身份認同,探索人、自然與社會之間隱性複雜的變動關係,藉由非線性敘事、複合媒體裝置等方式,探究介於虛構與非虛構間的敘事異質性質,並利用影像物件建構視覺之外的知覺空間與思辯場域。

鄭亭亭(Ting-Ting CHENG)

  畢業於英國倫敦西敏大學攝影學及金匠大學純藝術碩士。曾在台灣、香港、日本、英國、西班牙、匈牙利等藝廊及機構舉行個展,其他展覽則包括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莫斯科年輕藝術雙年展、巴西聖保羅Videobrasil當代藝術雙年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及位於關渡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國國家美術館的其他聯展,並擔任2021東京雙年展展出藝術家之一

  也曾在倫敦Ben-Uri美術館、Iniva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Addaya藝術中心、柏林GlogauAIR、越南Zero Station、首爾MMCA國立美術館、台東美術館等地駐村。他利用影像、聲音、行動及參與,來製作裝置、表演及互動介入,對於文化及認同,亦或是個體之間的關係感到有興趣,藉由設計實驗或調查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被忽略的歷史以及社會事件。

  www.chengtingting.com/

安娜・埃倫施泰因 (Anna EHRENSTEIN)

  生活在柏林、地拉那和雲端之間,從事跨媒介的藝術創作與策展,研究技術和數位物質文化如何重塑權力關係。她藉由與全球南方之際合作的方法和全球北方資源的再分配,研究不同形式的知識構建,並以社群工作的過程為基礎的創作攝影、文字、錄像、裝置、表演和雕塑。她在德國學習媒體藝術,並在馬爾他的瓦萊塔和奈及利亞的拉各斯學習策展,曾獲得波哥大 UNAL 研究獎學金,目前是UDK和柏林工業大學跨學科專案的客座講師。

許哲瑜(HSU Che-Yu)

  1985年出生於台北,曾駐村於HISK比利時高等藝術學院(2019–2020)及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2020–2022)。自2022年開始,參與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兩年期的進駐計畫。作品形式多以動畫、錄像、裝置為主。關注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對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個人私密的或群體記憶,重要的並不只是透過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歷史,更是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除了創作外,他喜歡美食與下廚,分享給朋友。www.hsucheyu.com/

李依佩 (Yipei Lee)

  畢業於法國EAC藝術與文化管理學院MBA。自2008年長期關注東南亞經濟體下的當代藝術環境,經常性進行台灣與東南亞當代藝文交流。2015年創辦細着藝術,關注在島嶼、藝術、生活面向的自然生態、非人類視角、非場域議題。從交流合作計畫中帶出島嶼性、可持續性發展等議題的社會思考,推廣人文精神與社會影響力,如《島嶼對照記》、《未來種子》、《未來場譯》,近期計畫《瓦集瓦籍 Wagiwagi》曾受邀至德國《第15屆卡賽爾文獻展》、巴黎鑄幣美術館《Asia NOW》公共項目。

  2022年受邀至印尼婆羅浮屠《G20》文化峰會發表「文化作為永續生活的驅動力」之觀點;於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主題「族群與區域:東南亞社會的在地性與多樣性」發表《紅土作為凝聚社會的社群力與應用藝術轉譯-以台灣、印尼西爪哇為例》。曾於上海外灘美術館進行《漫遊島城:島嶼生態學》駐村講座、上海西岸美術館進行《島嶼自由書寫工作坊》、波蘭波茲南策展人實驗室進行《延/伸:文化與媒材的移動關係》展演。獲得舊金山Girls in Tech, 40 Under 40殊榮。

李奎壁(LI Kuei-Pi)

  1991年生於台南,2017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現於台北生活。她的作品關注於跨國移動與勞動經驗,透過改造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物件與介入勞動的過程,轉變商品原所屬的內涵,提出她對於今日物質世界的批判觀點。她善於運用來自於勞動現場的物件,透過仿造、再製與重新編撰,讓觀眾在作品展示現場落入精心策畫的陷阱當中,成為一名演員,與被展示的對象。同時,透過隱藏在物件中的歷史線索,試圖將對於生產系統的關心擴延到族群的身分認同上。

  對她而言,歷史不只是線性串聯的事件,而是生產系統在緩慢的改變過程中所形成的結果,而生產系統的改變也意味著技術與工具的變化,如何將變化納入作品之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同時讓觀眾的進入完成作品,是她經常思考的。相關展演經歷包含,科索沃「Summer School as School 2023」,2021年亞洲雙年展錄像計畫「未至之城:回望未來」,2020年「超物系」波蘭中介雙年展台灣單元;2020年個展 「鑽石島」,瞧夫龍山,台北,台灣;參與2019 「話鼓電台」計畫,立方計劃空間等 獲獎經驗:2023年桃園國際藝術獎入圍、2022年台南新藝獎、2021年高雄獎首獎、2020年北美獎優選。

老李虎(Dawid LIFTINGER)

  1986年出生於奧地利,是一名工作於奧地利林茲和德國科隆的藝術家。作品透過光線與聲音的裝置、表演,探索身體感知和聯覺的體驗。自2020年起,擔任舞蹈團體SPECIES的新媒體藝術家。與Stefan Tiefengraber共同創立聲音藝術的策展計劃「radio433」。藝術實踐受到擴延電影的影響,使用閃爍和鮮豔的色彩,噪音、深沉的低音和激烈的高音,提供觀者在感知與情緒層面的沉浸式體驗。作品曾展出於倫敦的奧地利文化論壇、林茲電子藝術節、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電子藝術之家)。

  www.dawidliftinger.com

林怡君 (Esther Yi-Chun LIN)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目前生活於台北。說故事的方法更像是她的主要材料,擅長以敏銳的心理感知與身體量測,重塑日常生活邏輯,打開想像與現實的交界,探索身份的流動性、現代系統的片刻與記憶生產的過程。在不斷摸索事物與敘事隱含的潛在話語、以及被此些話語結構所排除的事物之際,有時卻也創造出懸浮與混雜的成果。 作品多以組件式空間裝置,再思索文件與物件的可能性,涉略城市生活、記憶形式、心理學、時間政治等主題。

  近期積極嘗試抽象化議題事件的創作與展覽實驗上。近年參與計畫與展演有,流浪的土地公 : 北投社保德宮的神明地誌學(保德宮,2020)、挑戰的時刻:台泰線上交流駐村(鳳甲美術館、Jim Thompson Art Center,2020)、沖繩亞洲國際和平藝術季(南風原文化中心,2020)、洛杉磯十八街藝術駐村(2019)、向同儕學習-台印當代藝術共學計畫(Gudskul, 2019)、《烏蘭巴托媒體藝術節》(MN 17 Gallery,2019)等。曾入選台北美術獎;為2018年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方舟策展案「薛西弗斯 Ver. 20.18」策展人。

  www.linyichun.studio

林國威(Kuo-Wei LIN)

  1982 年出生於台灣,2000年移居巴黎,2002年起就讀法國國立高等里昂藝術學院、德國國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英國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大學 UdK,並於 2012 年在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 KHB 獲取Meisterschüler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他長期關注的是物件、聲音、視覺、觸覺、脈絡與現場之間環環相扣、不斷往返的關係。他經常提取日常生活的物件並將其原始目的轉移,採用從攝影到雕塑,從裝置到出版等等不同的形式再探,產生新的觀念路徑。 展演經歷包含柏林的「Missread」,HKW世界文化宮;台北市立美術館的「2014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盧森堡的Casino當代藝術中心。

  www.kuoweilin.net

林沛瑩(Pei-Ying LIN)

  1986年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輔系資工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設計互動系(Design Interactions)碩士。創作範圍主要專注在科學與藝術結合、人類情緒、語言、以及文化社會層面之間的交互影響、互動性自數位延伸至生物以及思考層面的新可能性以及哲學在設計思維上的使用。

  peiyinglin.net

伊娃瑪麗亞・夏勒 (Evamaria SCHALLER)

  一位住在科隆附近的奧地利藝術家。她的作品涵蓋行為藝術、錄像和裝置。她將自己的創作過程描述為「在空間中將時間轉譯為圖像」的嘗試。她的限地製作工作方法挑戰當今社會中的政治權力和酷兒女性主義形式。

  此外,她是藝術家雙人組Jellyspoor的一員,PAErsche Aktionslabor for Performanceart(2011)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科隆 Black Kit 表演藝術檔案館的團隊成員。目前,她任教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作品曾在日本、泰國、摩洛哥、土耳其、波蘭、法國、加拿大等地的國際機構展出。

  www.efeumaria.com

阿爾內・施密特(Arne SCHMITT)

  1984年生,藝術家,現居德國科隆和瑞士蘇黎世。他的作品關注建築和城市景觀與歷史和社會的關係,特別是戰後德國及其與第三帝國的關係、198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進程以及教育建築。他的展覽大多由攝影、錄像、文字和檔案影片組成,以及他與萊比錫 Spector Books 出版社(德國)合作出版的書籍。他曾在多所藝術學校任教,並享受教學。此外,他喜好咖啡、美好的人們和可愛的動物。

  www.anmerkungen-zum-index.de

瑪麗亞・王爾德(Maria WILDEIS)

  長期針對音樂的空間性與藝術性進行深度研究。2010年以來,她與視覺藝術家合作,且籌畫藝術節,經營藝術空間與畫廊。目前為科隆Ebertplatz Passage藝術空間Gemeinde Köln的負責人,同時,也是Kunstverein Brunnen e.V.、Zweck e.V. Düsseldorf 的董事會成員。她在杜塞道夫應用科學大學的「ComArts計畫」中研究數位聲音製作與社群藝術。
mariawildeis.com

吳權倫(WU Chuan-Lun)

  出生於台灣台南。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政治,媒材與數位之間的不斷改寫、折衷與矛盾,一直是他創作的普遍背景。其運用電腦生成影像、攝影、素描、3D列印、現成物與陶瓷等多元媒材,發展成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近期作品多從一段收藏/收集的過程起步,關注這些「收藏物/收集物」自有的身分與啟示,再逐漸納入歷史與社會的脈絡。 吳權倫曾經展覽、駐村或參與計畫於台灣、德國、英國、法國、韓國、中國、祕魯與巴西。現居與工作於柏林與台南兩地。

  Wuchuanlun.com

陳琬尹 (Wan-Yin CHEN)

  寫作與研究,曾任《藝術觀點ACT》(2011-2012)、《藝術家》(2014-2017)雜誌編輯與評論書寫,參與展覽計畫: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破身影》研究編輯(2017)、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客座評論(2021),近年文章散見《現代美術》、《攝影之聲》。關注藝術實踐與歷史如何書寫、再現、建構的對峙,亦以編劇創作身分參與錄像作品,作品近年展出於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現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食時事:The food is good, the weather is nice, what have you been up to?
Shipping Information
ZoneOrder Total (RM)Delivery Fee (RM)
West MalaysiaFlat Rate6.00
ZoneItems/WeightDelivery Fee (RM)
East MalaysiaFirst 1.00 kg13.00
Extra 1.00 kg5.00
SingaporeFirst 1.00 kg25.00
Extra 1.00 kg5.00
Australia, New ZealandFirst 1.00 kg159.77
Extra 0.50 kg52.65
Austria, Denmark, Finland, Ireland, Switzerland, RussiaFirst 1.00 kg157.78
Extra 0.50 kg34.31
Brunei, Cambodia, Laos, MongoliaFirst 1.00 kg175.10
Extra 0.50 kg87.14
Belgium,France, Germany, Netherlands, Spain, U.KFirst 1.00 kg150.94
Extra 0.50 kg30.46
ChinaFirst 1.00 kg96.44
Extra 0.50 kg25.35
Bangladesh, Brazil, Iraq, Pakistan, Qatar, S.Arabia, UAE, Sri LankaFirst 1.00 kg118.52
Extra 0.50 kg24.96
South AfricaFirst 1.00 kg118.52
Extra 0.50 kg24.96
PhilippinesFirst 1.00 kg91.42
Extra 0.50 kg15.29
Canada, United States, MexicoFirst 1.00 kg162.58
Extra 0.50 kg35.90
Hong KongFirst 1.00 kg80.63
Extra 0.50 kg29.06
IndiaFirst 1.00 kg113.30
Extra 0.50 kg22.28
IndonesiaFirst 1.00 kg107.35
Extra 0.50 kg24.87
JapanFirst 1.00 kg112.97
Extra 0.50 kg35.03
MacauFirst 1.00 kg92.93
Extra 0.50 kg13.82
SingaporeFirst 1.00 kg74.75
Extra 0.50 kg21.49
TaiwanFirst 1.00 kg94.42
Extra 0.50 kg34.76
ThailandFirst 1.00 kg94.10
Extra 0.50 kg28.25
VietnamFirst 1.00 kg98.94
Extra 0.50 kg14.3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