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ll
傳承:耕耘生命科學的下一世代

RM 59.04 RM 65.60 10%
(~USD$ 13.69)
Quantity
+
Model
9789869499989
Brand
金塊文化
Status
Available Now
Delivery
Usually ships within 6-8 weeks
Delivery Fee
West Malaysia - RM 6.00
East Malaysia - RM 13.00
Australia, New Zealand - RM 159.77
Austria, Denmark, Finland, Ireland, Switzerland, Russia - RM 157.78
Brunei, Cambodia, Laos, Mongolia - RM 175.10
Rate for other regions/countries
Rewards
59 Points
Product Information

ISBN: 9789869499989

出版日期: 2017-12-18

作者: 吳成文,劉傳文

裝訂: 平裝.單色印刷.328頁.21.

 

台灣生醫發展三十年的回首與前瞻

  吳成文陳述故事的痕跡,永遠是一場進行式,這一段親身為臺灣學術殿堂的作為,也是他企盼為臺灣學術教育環境有所回饋的使命感。

  這是一本具有反省與思索的重量級出版品,是吳成文院士以全球化的觀點、國家的策略高度,結合他曾經領導國家級學術機構的經驗,針對目前臺灣在原地打轉的現況,所回饋出之有關未來生醫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遠景。

  吳院士三十年前義無反顧返國,秉持一份理想,期盼自己的國家能有高水準的學術機構及學術研究,迎頭趕上科學先進的歐美國家,他帶進了許多學術新制度,改變了舊有的學術文化及學術環境,養成了一批批年輕菁英。他以歲月、智慧、行動來完成台灣今日的生物醫學的發展及繁盛,期盼我們的生醫研究能永續發展,再創高峰!

  ▌亞洲基因轉錄研討會的開創、傳承與衍續

  二○○五年,吳成文決定自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下任,這一個決定在吳成文的心中醞釀許久,他覺得國衛院已經發展到一個規模,達成開創的階段性任務,這時候應當是讓新的領導人幫助國衛院起飛的時機,而他,即可回到最愛的學術研究,不用再為行政職的責任寡佔所有的心力。

  這一個消息不脛而走。他的許多海外科學家友人,及過往在美國培育的學生們,得知吳成文離開行政職後,將投注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一則期待、一則希望為吳成文回臺後這一段學術旅程記下註腳,同時也感謝他雖回到臺灣,卻依舊以前觀的視野為亞洲建立一個新的跨國學術組織——「亞洲基因轉錄學術研討會」(Asian Conference on Transcription,簡稱ACT),促動亞洲在基因轉錄這一學術領域的發展,所以決定第九屆的「亞洲基因轉錄學術研討會」在臺灣舉辦,大會同時將為吳成文舉辦「吳院長榮退紀念活動」。

  這一場學術豐宴在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於國衛院竹南院區舉行,吸引來自十一個國家共計一百六十三位學者參與,有三十八篇口頭報告論文及五十四篇壁報論文展示,研討會歷經四天,第九屆ACT是自一九九○年成立迄當下最盛大的一次。

  最後的高潮自然就是大會於研討會結束前,為吳成文舉辦的「榮退紀念會」,由他在美國的學生、已經為國際知名的日本學者島本伸雄(Nobuo Shimamoto)教授,致贈ACT大會的終生紀念獎給吳成文。這時與會科學家一起為吳成文回臺在亞洲所引起的學術效應與成就,起立鼓掌,現場熱情洋溢,科學家們的友情讓吳成文的心緒溫馨湃然。

  前瞻眼光,引進高登學術會議

  這一場研討會及吳成文的榮退學術慶典,得以吸引這麼多國外卓越科學家參與,大家為吳成文的學術貢獻歡聚一堂,看得出來國際學界對他的尊敬,及ACT這個學會組織對亞洲甚而南太平洋的影響。

  說起一九九○年ACT的成立,這也是吳成文另一項學術的意外成績。一九八八年,吳成文回臺接任中研院生醫所籌備處主任乙職,積極自海外引進學術人才,及透過學術研討會的方式,幫助國內外科學界的互動與交流,而在這過程中,吳成文察覺了當時國內學界舉辦研討會的單一模式。

  那當刻,他發現國內習常舉辦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人員動輒數百人,時程或一天或三天,會中雖邀請國際知名的科學家發表學術演說,但因為大型學術會議的學門過廣,兼之時間有限,所以互動與討論的機會不多,說嚴格一些,像是一場熱鬧的學術辦桌,喧嘩一陣之後,大家一哄而散,非常可惜。

  吳成文記得在美國時,有一種專門針對特定學術領域所舉辦的研討會議,稱之為高登會議(Gordon Conference)的小型學術研討會,這種學術會議所邀請的學者均集中在同一個學術範疇,多數人甚而彼此熟識,會議的舉辦時間也較長,以三到五天為主,邀集的學者多不過百人,舉辦學術會議的位址也儘量避開熱鬧的地點,所以,這三到五天的時間,大家集中住在一處,一起生活,會議的議題自然放在他們所熟知的學術領域。

  而高登會議最特別的地方是,在研討會中,科學家可以將他們最新的研究發現、但尚未發表的學術新知,分享給與會的所有學者,參與的科學家們也互有共識默契,亦即在研討會中所聽到的新知新訊,絕對不可以對外透露或是私自引用。也因為大家領域相同,兼之彼此信賴,所以在學術研討會中可以盡興地交流互動,沒有一絲罣礙。在此基礎上,與會的科學家均能汲取到他人的智慧養分,會議結束之後,大家都收穫滿滿的互道珍重,無形中更建立了獨特的情誼。

  吳成文說,早年他在美國發展之際,高登會議給他非常多的促動與啟發,他非常懷念此種集中以及伴隨著互益、學習的研討會模式,一心想引進到國內的學術界。

  一九八九年,吳成文在韓國的首爾參加學術研討會,遇見了幾位自己早年在美的學生,有來自日本的島本伸雄、印度的洽德治(Dipangkar Chatterji),以及他的韓國學生姜昌洪(Chang Won Kang)。他們是在吳成文實驗室中訓練出來的科學俊彥,回到自己的國家後,都有過人的學術表現,當時已成為亞洲基因轉錄學域的科學新秀。而這一次會議中,也見到亞洲最早進入基因轉錄學術研究的一位資深科學家——日本京都大學的石濱朗教授(Akira Isihama),幾位師生及學術老友見面自然是相敘歡暢。

  亞洲基因轉錄學術會議激揚學術效應

  那天吳成文跟他們說及在亞洲建立高登學術研討會模式之會議組織的構想,沒想到大家不約而同地贊成,因為在各自國家所舉行的大型學術會議中,也有同樣的問題,也覺得大型學術會議因為學門的分野,使得大家互動的機會不多,學習的效果有限,所以希望吳成文登高一呼,一起把亞洲第一個高登會議做起來。

  有亞洲學者的熱情支持,吳成文又把這一學術組織的構思告知了在澳洲進行基因轉錄學術研究的畢塔教授(James Pittard),當時澳洲科學界鑽研基因轉錄的學者也不是很多,畢塔非常希望能參與這樣的高登學術會議組織,藉此吸引紐、澳的學者一起為這個學術領域邁進,就這樣一句話,範疇從亞洲擴衍到了南半球。

  沒想到一場在首爾舉行的學術會議,科學家們馬上取得共識,大家把這個高登會議組織定名為「亞洲基因轉錄學術研討會」(Asian Conference on Transcription,簡稱ACT),商議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學術會議。吳成文是發起人,所以在首爾發起會議的次年(一九九○年),第一次ACT學術會議就在中研院生醫所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國七十多位科學家參與,他的三位回到自己國家的學生島本伸雄(日本)、姜昌洪(韓國)、洽德治(印度),及同是發起人的石濱朗教授(日本)、畢塔教授(澳洲),成為ACT國際執委會的中堅幹部。看得出來ACT在建立之初,已具備了跨國風格的良好基礎。

  從第一屆到現在,ACT已舉辦了十四次,參與的國家及科學家愈來愈多,像是從事基因轉錄研究亞洲學者與世界學者交流切磋的「同學會」,研討會亦同時邀請多位歐、美知名基因轉錄學者與會;例如紐約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Jerard Hurwitz、洛克斐勒大學的Robert Roeder等國際科學界基因轉錄領域之泰斗;不論老、中、青,學者們各擅其才,暢所欲言自己的學術新發現,這個具國際型態的高登會議,無法想像的衍生影響,造成了對各國學術研究的衝擊。

  ACT每兩年舉辦一次,從一九九○年第一次在臺北舉辦,歷屆ACT的足跡已經越過北半球。看一看ACT發展的腳程,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ACT就像是一個亞太地區的學術大轉盤,到各地去汲取與分享這一特定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每場都是「華山學術」大論「見」——非「劍」爾,因為不是在比較各自的學術成果,而是在學習與聆聽所有老、中、青科學家們,在基因轉錄這一學術舞台上,如何精益求精地引領出創意的火花。

  而ACT設立,當然對亞洲各地學界有相當大的影響。

  引燃學術火焰——中國印象

  若是以吳成文個人來說,其實回到臺灣之後,他的學術研究已經轉了一個方向,現在他的實驗室並沒有用太多的心力進行如此核心(hard core)的基因轉錄研究,但是吳成文只要參加ACT還是安排相關的學術演說,他的學生們一樣驚艷老師寶刀依舊。倒是這一群當年在美國被他訓練出來的學生,個個已經成為世界級基因轉錄學術研究的卓越科學家,除了擔任ACT學術組織的重要幹部,負責所屬地主國ACT的會議舉辦事宜,還一路帶領他們的學生加入這一個學術大家庭,有形無形地讓自己的學術能力更上一層樓,衍生的效益是幫助自己國家在此學域的紮根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ACT在亞洲及紐澳引起的學術啟動角色。舉二○○○年,ACT於中國北京舉行為例:當時中國開放後赴國外留學的海外學人已有多人回到大陸,一心希望藉助科學研究,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而因為文革而斬斷學術生命的上一代科學家,更是積極回到學術崗位,專注於研究,希望為中國的學術開啟一條更新發展的大道。所以,二○○○年中國的這一場學術會議,是老師帶學生撩起袖子一起賣力幹活,即令這一群在學的學生還是生澀,舉辦跨國學術活動的經驗不足,但認真的程度讓吳成文的印象依舊深刻。

  也是在這一年,吳成文的一位學生有學術海報展出,舉辦這一次學術會議的大陸科學家沈珝琲教授一直讚揚這一張學術海報。她說:「吳教授,您的學生做得很好啊!」學生的研究受到讚揚,吳成文心中自然高興,但卻發生了一件小小的插曲,在學術海報展示結束後,這一張海報孤伶伶地掛在海報架上,因為他的學生忘記了,早已經離開會場。

  倒是這一位珍惜年輕人學術成長的大陸教授及一位參與學術會議的國衛院工作同仁,將這張被遺忘的學術海報收起來,交給了吳成文。吳成文收到這一張海報是有感慨的,回到臺灣後,他把這位學生叫來,輕輕地說了一句話:你的東西倒是別人比你還珍惜。說得這個學生非常不好意思。雖只是一件小事,吳成文已經觀看得出,海峽對岸對科學研究的珍視及企圖心了,他們絕不輕忽任何一個學術成績,尚且愛惜年輕人的學術成果。

  果不其然,這幾年因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學術的宏圖愈來愈大。一場跨國性的學術會議對當年中國的衝擊也許就是:要快步加油,因為別的國家跑在前面了!

  欣喜得意門生開枝散葉,學術有成
  
  二○○八年,ACT-10在印度舉行,吳成文的學生洽德治為主辦人,他受邀進行專題演講:”Identification of a trans-ac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c-Myc,involved in a fine-tuned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a brain-disease-related gene pair SERPINII”他的三位亞洲學生洽德治、島本伸雄、姜昌洪均在場聆聽老師即令是不再以所有心力進行基因轉錄研究,但依舊精彩的學術演說。

  這時,他的學生們在自己的國家已經開枝散葉了。島本伸雄是日本生物物理研究分子生物學的開創者,他更撰寫了日本第一本奈米生物學教科書,洽德治在印度技術研究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擔任講座教授,而在韓國的姜昌洪還被韓國稱為最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的七位韓國科學家之一。學生們在自己的國家發展得這麼好,甚至帶動其國家的學術發展,是吳成文最欣慰的地方。

  韓國、日本、印度分別舉辦過兩次ACT學術會議,這當然與三位學生已經在其國內學術界站立起來有關,因為唯有發展成熟的科學家,方能擁有行政及學術資源,舉辦重要的學術會議。二○○八年,吳成文前往印度,學生洽德治還特地安排老師參訪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讓吳成文瞭解印度政府進軍生物醫學研究及生物科技的雄心。

  因著這一次會議,吳成文瞭解到印度政府雖然因為人口浩繁而財務壓力沈重,但自上世紀八○年代開始,已經將生物科技視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甚而從法令的規範開始,以政府為後盾,大力支持基礎科學的研究。也因為政府積極希望人才回流,他所訓練的學生洽德治才能回到印度安心發展。

  中國及印度在上世紀其科學研究的起步並不比臺灣早,但從上述兩國科學研究者的態度及國家的支持度來看,現今這兩個大國家的學術研究能急起直追,也部分算是因為ACT共融的學術舞台,成為亞洲各國科學家可察覺到的學術風氣吧!

  吳成文無論多麼忙碌,一定盡可能參加ACT每兩年舉辦的學術會議。當年一起發起這一個學術活動的幾位科學家,包括石濱朗教授,及自己的學生如年紀較大的島本伸雄教授,都已經自原來的學術單位退休,轉往其他學校繼續進行研究。吳成文笑言,他們都是ACT的老生代了。

  ACT在亞洲已經運轉了二十多年,是亞洲第一個自發性跨國高登會議成功的範例。他說,參加ACT對他們這一群「資深」科學家來說,是老朋友的「敘舊同學會」,還能欣賞各國新生代科學家那磨刀霍霍粉墨登場的學術表現,心中充滿著寬慰與欣喜。

  跨國會議提攜學術新秀

  想一想,在泰國、在馬來西亞、在澳洲、在印度、在中國、在臺灣、在韓國、在日本、在新加坡等,這些地區已經含括了亞洲重要的科學國度,是這群科學家們一起把這學術研究的火炬傳承下去。吳成文知道,有一天,所有上世紀啟始ACT的老成會凋謝,即令是他的學生們,在學術高峰之後也會漸次退休,或是跟他一樣轉換學術跑道,但是這一個學術接力傳承,已經由點而面的不同國度、到老而少的不同世代。

  「感謝有你,感謝ACT!」這是來自馬來西亞的科學家Kalai Mathee說的話。她說,她在ACT成長,在ACT學習到前輩科學家的睿智,在ACT結交到相同學術領域的好朋友。因為ACT,她在學術上站了起來,而她現在已經是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大學基因中心的教授,也是二○一七年ACT-15的主辦人。

  「感謝有你,感謝ACT!」這句話當然不是針對吳成文個人所言,即連吳成文也想對所有的ACT科學夥伴們說這一句話,因為他在這裡享受到了超越學術的友誼,以及他創建ACT那股學術理想的成就感。
的確,這是屬於ACT最驕傲的歷史,最值得衍續的未來!

本書特色

  台灣生醫三十年發展回顧
  ──以不同事項、逐一的篇幅,來記述三十年來上面言及科學思索的作為,自學術學會的創立、學術單位的建置,以及為求學術卓越所引進的學術改革新制,甚而綜觀臺灣三十年來的科學發展與政策作為。

  檢討及前瞻台灣生醫產業
  ──這是一本具有反省與思索的重量級書版,是吳成文院士以全球化的觀點、國家的策略高度,結合他曾經領導國家級學術機構的經驗,針對目前臺灣在原地打轉的現況,所回饋出之有關未來生醫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遠景。

名家專文推薦

  ——台灣的生醫研究,由傳統醫療走向現代精準醫學,處處都是困境,新舊觀念的轉變和磨合,有限資源的分配、人才培育的重點必須聚焦,新的實驗設施、先進的研究儀器,以及領導人的尋訪安置等,也都必須解決。誰來解決?吳成文院士扮演著吃重的角色。(中研院院士曾志朗)

  ——吳院士三十年前義無反顧返國,秉持一份理想,期盼自己的國家能有高水準的學術機構及學術研究,迎頭趕上科學先進的歐美國家,他帶進了許多學術新制度,改變了舊有的學術文化及學術環境,養成了一批批年輕菁英。他以歲月、智慧、行動來完成台灣今日的生物醫學的發展及繁盛,期盼我們的生醫研究能永續發展,再創高峰!(中研院院士吳妍華)

  ——這是一本具有反省與思索的重量級書版,是吳成文院士以全球化的觀點、國家的策略高度,結合他曾經領導國家級學術機構的經驗,針對目前臺灣在原地打轉的現況,所回饋出之有關未來生醫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遠景。(前國衛院代理院長余幸司)



 

 

作者簡介
吳成文,劉傳文



作者簡介



吳成文


  1964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院,1969年取得美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化博士,1969〜1971年分別於康乃爾大學、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72〜1980年於紐約市愛因斯坦醫學院擔任助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80〜1990年擔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校區醫學院講座教授。1988〜1995年擔任中研院生醫所特聘醫學研究講座、特聘研究員,1996〜2008年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於2009年受邀擔任國立陽明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迄今,於此同時,亦受聘擔任臺灣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輔仁大學、中興大學等校榮譽講座教授等職。

  198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成為中央研究院第一位國外院士,在艱困的環境下返臺定居,擔任中研院生醫所籌備處主任,並榮任第一任所長;在此同時,他協助政府於萬難中籌備國家衛生研究院,1996年國衛院成功設立,擔任創院院長。此二學術機構現均為國內外極重要的醫藥衛生研究單位。

  計有250餘篇學術論文發表於國際著名科學期刊,出版專書計六冊,並獲得30餘國際重要學術獎項。2011年榮獲總統科學獎,為我國科學界最高學術榮譽。

劉傳文(筆名)

  資深媒體人,曾於報紙、雜誌擔任記者、總編輯、副社長,暨知名外商公關公司資深顧問等職,長於媒體公關行銷,喜文字,因而書寫不輟。右手寫創作,左手寫人物傳記,並以不同筆名撰述,舉凡小說、新詩、評述文字、報導,無不涉獵,出版書籍十多冊,甚而擴及科學家傳記。擅以優美暨精練的文字,傳述重要科學觀念於一般閱讀大眾。因曾於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共事務組任職,出版兩本國際知名科學家生命史實《生醫開拓手──吳成文》、《抗癌女神農──陳映雪》,於生物醫學科學界佳評不斷。近作有《飛躍二十年──開創臺灣生醫研究新紀元》(金塊文化出版)、《北醫故事──一個私立大學的蛻變新生》(金塊文化出版),前者以中研院生醫所暨國衛院為背景,書寫我國前20年生命科學基礎建制之重要歷程;後者則是臺北醫學大學的成長紀實,對我國私校經營的現況提供了一理想與實戰成功的典範。
 

傳承:耕耘生命科學的下一世代
Shipping Information
ZoneOrder Total (RM)Delivery Fee (RM)
West MalaysiaFlat Rate6.00
ZoneItems/WeightDelivery Fee (RM)
East MalaysiaFirst 1.00 kg13.00
Extra 1.00 kg5.00
SingaporeFirst 1.00 kg25.00
Extra 1.00 kg5.00
Australia, New ZealandFirst 1.00 kg159.77
Extra 0.50 kg52.65
Austria, Denmark, Finland, Ireland, Switzerland, RussiaFirst 1.00 kg157.78
Extra 0.50 kg34.31
Brunei, Cambodia, Laos, MongoliaFirst 1.00 kg175.10
Extra 0.50 kg87.14
Belgium,France, Germany, Netherlands, Spain, U.KFirst 1.00 kg150.94
Extra 0.50 kg30.46
ChinaFirst 1.00 kg96.44
Extra 0.50 kg25.35
Bangladesh, Brazil, Iraq, Pakistan, Qatar, S.Arabia, UAE, Sri LankaFirst 1.00 kg118.52
Extra 0.50 kg24.96
South AfricaFirst 1.00 kg118.52
Extra 0.50 kg24.96
PhilippinesFirst 1.00 kg91.42
Extra 0.50 kg15.29
Canada, United States, MexicoFirst 1.00 kg162.58
Extra 0.50 kg35.90
Hong KongFirst 1.00 kg80.63
Extra 0.50 kg29.06
IndiaFirst 1.00 kg113.30
Extra 0.50 kg22.28
IndonesiaFirst 1.00 kg107.35
Extra 0.50 kg24.87
JapanFirst 1.00 kg112.97
Extra 0.50 kg35.03
MacauFirst 1.00 kg92.93
Extra 0.50 kg13.82
SingaporeFirst 1.00 kg74.75
Extra 0.50 kg21.49
TaiwanFirst 1.00 kg94.42
Extra 0.50 kg34.76
ThailandFirst 1.00 kg94.10
Extra 0.50 kg28.25
VietnamFirst 1.00 kg98.94
Extra 0.50 kg14.3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