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6018 243 6288

Mall
厭女研究:不只是厭女 + 厭女的資格(套書)

RM 132.21 RM 146.90 10%
Quantity
+
Model
4717702116293
Brand
麥田
Status
Available Now
Delivery
Usually ships within 6-8 weeks
Delivery Fee
West Malaysia - RM 6.00
East Malaysia - RM 18.00
Australia, New Zealand - RM 265.07
Austria, Denmark, Finland, Ireland, Switzerland, Russia - RM 226.40
Brunei, Cambodia, Laos, Mongolia - RM 349.38
Rate for other regions/countries
Rewards
132 Points
Product Information

ISBN: 4717702116293

出版日期: 2021-11-01

作者: 凱特‧曼恩

譯者: 巫靜文

裝訂: 平裝.單色印刷.720頁.14.8.

 

 

近年來討論厭女(misogyny)結構最有力、最深刻,且提出開創性觀點的女性主義哲學家
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不只是厭女》+《厭女的資格》套書



《不只是厭女》
厭女從不是個人問題,更不需要真正厭惡女性,
重點在於權力結構。
 
難道,我們不是活在一個進步而平等的社會?
當性別平權看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厭女反撲才正要開始

近年拆解「厭女情結」唯一重磅經典 ◆ 性別學術界公認突破過往論述之作
一如漢娜.鄂蘭提出「邪惡的平庸」,我們也必須正視厭女情結無所不在的平庸性。
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審訂
▎國內學者專家齊聲推薦 ▎
尤美女(立法委員)、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按姓氏筆畫排序)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厭女的資格》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方念萱(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裡,曼恩則將其論點持續延伸,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為一種「資格感」。她進一步拋出問題,探究這份「資格感/理所當然的權利」的內涵:相對女性,男性有哪些資格?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取用了什麼?它們如何反映在個人與集體的行為和現象之上?
與此相關的問題也包括: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
■   為何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加細緻地說明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社會裡,為何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作者簡介
凱特‧曼恩



作者簡介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自二○一三年起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哲學學院,現為副教授。她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曾任哈佛學會的初級研究員。她曾為《紐約時報》、《波士頓評論》、《赫芬頓郵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與《政客》等各出版品撰寫評論。英國《前景》(Prospect)雜誌近日將她評選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著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乃其最新作品。

相關著作:《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譯者簡介



巫靜文
台大社工系、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碩士,專注於性別與性別暴力問題。於網路書寫性別議題多年,作品可見性別部落格Queerology、性暴力寫作計畫「如果你也聽說」,以及鳴人堂專欄。譯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厭女研究:不只是厭女 + 厭女的資格(套書)
Shipping Information
ZoneOrder Total (RM)Delivery Fee (RM)
West MalaysiaFlat Rate6.00
ZoneItems/WeightDelivery Fee (RM)
East MalaysiaFirst 1.00 kg13.00
Extra 1.00 kg5.00
SingaporeFirst 1.00 kg25.00
Extra 1.00 kg5.00
Australia, New ZealandFirst 1.00 kg159.77
Extra 0.50 kg52.65
Austria, Denmark, Finland, Ireland, Switzerland, RussiaFirst 1.00 kg157.78
Extra 0.50 kg34.31
Brunei, Cambodia, Laos, MongoliaFirst 1.00 kg175.10
Extra 0.50 kg87.14
Belgium,France, Germany, Netherlands, Spain, U.KFirst 1.00 kg150.94
Extra 0.50 kg30.46
ChinaFirst 1.00 kg96.44
Extra 0.50 kg25.35
Bangladesh, Brazil, Iraq, Pakistan, Qatar, S.Arabia, UAE, Sri LankaFirst 1.00 kg118.52
Extra 0.50 kg24.96
South AfricaFirst 1.00 kg118.52
Extra 0.50 kg24.96
PhilippinesFirst 1.00 kg91.42
Extra 0.50 kg15.29
Canada, United States, MexicoFirst 1.00 kg162.58
Extra 0.50 kg35.90
Hong KongFirst 1.00 kg80.63
Extra 0.50 kg29.06
IndiaFirst 1.00 kg113.30
Extra 0.50 kg22.28
IndonesiaFirst 1.00 kg107.35
Extra 0.50 kg24.87
JapanFirst 1.00 kg112.97
Extra 0.50 kg35.03
MacauFirst 1.00 kg92.93
Extra 0.50 kg13.82
SingaporeFirst 1.00 kg74.75
Extra 0.50 kg21.49
TaiwanFirst 1.00 kg94.42
Extra 0.50 kg34.76
ThailandFirst 1.00 kg94.10
Extra 0.50 kg28.25
VietnamFirst 1.00 kg98.94
Extra 0.50 kg14.34
TOP